近日,北京地鐵14號線望京南站的一組雕塑作品中出現了一些知名品牌的商品,這引起乘客爭議:地鐵雕塑也開始進行廣告“軟植入”了嗎?這組雕塑的創作者,青年雕塑家柳青否認了這一說法,表示雕塑中的隨身物品是考慮到每個人物的角色及性格而設定的,希望通過這些隨身物品可以表現出真實性。
據柳青介紹,整件作品是沒有“軟廣告”植入的,所出現的品牌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的,覺得這些品牌的顏色非常適合構圖,所以才加進去。然而,作者無心,觀者有意。這組雕塑剛一擺上地鐵站,立即有市民質疑這其實就是“軟廣告”。平心而論,無論創作者的主觀意圖如何,公共雕塑呈現出物品品牌的做法,無疑會在客觀上起到廣告傳播的效果。那么問題來了,我們要不要對這種創作形式說不?
抽象和真實,是雕像等城市公共藝術品發展的不同方向。在一些雕像被市民抱怨看不懂的同時,青年雕塑家柳青卻在追求作品的真實感與實效性。將生活中人們耳聞目睹的知名品牌,作為作品中人物的隨身物品,為的是通過這一商品符號來反映人物的生活狀態,拉近與參觀者之間的距離。從報道來看,不少乘客都會在經過雕塑時停下腳,感嘆“這個太新奇了,看著跟真的一樣”,并掏出手機擺出各種造型與雕塑合影。現實中,從人們穿著打扮的款式,到隨身物品的包裝,都會透露出品牌信息,如果拒絕雕塑中出現任何廣告嫌疑,勢必阻礙真實派雕塑作品的發展,使其創作者束手束腳。一件件作品都虛無縹緲到讓人看不懂,不去反映最本質的生活狀態,這難道就是質疑者想要的結果?
當然,在廣告鋪天蓋地、無孔不入的今天,或許雕塑真的會成為廣告植入的下一個目標。但這也并非洪水猛獸,不是藝術品一沾上“廣告”二字就充滿了銅臭,俗不可耐。好的廣告植入完全可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甚至對藝術主題表現起到烘托作用。就像北京地鐵這組作品中,當乘客看到雕塑中的人物和自己使用同一品牌的化妝品,立馬就會覺得冷冰冰的雕塑變得鮮活起來,不知不覺融入到作品中的那個世界中去。
事實上,藝術和廣告不是涇渭分明的兩條平行線,一幅別具匠心的廣告同樣可以成為的藝術品,扮靚這座城市。在歐美發達,廣告牌甚至可以成為藝術旅游景點。美國洛杉磯一個名為《城市中的女性》的項目,就有免費地圖標出每塊廣告牌的具體位置,指引游客進行環城藝術朝圣之旅。比如一則牙膏廣告,畫卷一角翹了起來,正被畫中男孩塞進嘴里用力咬著;不同種類的綠色植物覆蓋上鞋子造型,就是環保運動鞋廣告……類似戶外廣告牌的廣告內容與周圍環境融合,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令人過目不忘。
雕塑植入廣告,不管是無心插柳,還是有心栽花,都不妨抱以寬容的態度去靜靜欣賞。只要恰如其分,渾然天成,能夠帶給人們一種美好的享受,一段安靜的思考,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