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獲悉,“雕塑基因——20世紀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術學院雕塑教學體系構建中的多種傳統”正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展覽以三個板塊回顧了央美“雕塑基因”的來源:法國、蘇聯與中國本土。同時,近年來一批新增補的作品也填補了館藏空白,通過這一專題展覽向公眾呈現。
由于疫情閉館特殊情況,這場分量十足的展覽分為線上、線下兩個階段展示。8月,采用線上展示的方式,9月線下展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A展廳展出。
展覽海報“雕塑基因”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精品陳列系列之一,該系列自2012年開始,已經舉辦多期,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品牌項目之一。該項目通過梳理館藏品,“將中央美院及其前身的‘歷史、精神和價值’作為館藏表述的基本面向,以館藏介入有中央美院‘在場’的近現代中國美術史和美術教育史的歷史敘述并期待引起討論為基本抱負。”圍繞近現代美術史當中的一些問題,有序的展開策劃和展示。“雕塑基因”展聚焦于中央美術學院的“雕塑”,時間劃定為改革開放之前,通過對這一部分藏品進行研究、梳理,策劃相關主題展覽,挖掘館藏作品與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專業早期建設之間的關系。
雕塑基因,來自法國、蘇聯與中國本土
中國的現代雕塑作為一個20世紀才從西方引進的藝術門類,它的藝術思想和教學方法都來自于西方。在早期開設的雕塑專業中,基本是按照西方,尤其是法國的雕塑的傳統和標準在組織教學。另一方面,中國有著悠久的造像、塑像和民間雕刻傳統,這一傳統長久以來被視為工匠的手藝,并不在中國傳統藝術的范疇之中。而在現代雕塑引入中國之后,雕塑藝術家們將中國古老的雕塑傳統比肩西方的古希臘、羅馬雕塑藝術,希望將祖國古老而的雕塑傳統發揚光大。在中國現代雕塑藝術的發展中,始終存在著對于西方傳統和本土傳統如何吸收和繼承的問題。
線上展覽,以展板化的方式呈現了展覽全貌。圖為20世紀60年代初,留蘇進行的王克慶的雕塑作品。20世紀五十、六十年代,是中國現代雕塑得到大發展的個時期。在中央美術學院,教學上,雕塑專業的教員們廣泛吸收,探索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雕塑教學體系;創作上,以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為代表的一大批紀念性、裝飾性雕塑不斷問世,矗立在各個重要的公共空間,許多都成為了時代的經典形象,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影響。由于雕塑專業的專業特性,雕塑教學與創作實踐始終結合得非常緊密,相互促進。在創作與教學的探索中,面對著留法教師帶來的法國古典寫實的教學經驗和藝術思想;面對“向蘇聯學習”的時代大潮,留蘇學生和蘇聯專家帶來的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教學模式;面對著豐富的民族雕塑傳統和技藝亟待繼承和發揚的現實情況,對于多種傳統如何繼承的思考貫穿始終。正是在多種傳統的繼承、選擇和融合中,在20世紀60年代,形成了中央美術學院較為完整的雕塑教學體系和基本的藝術思想。來自法國、蘇聯和中國本土等多種雕塑傳統因素,都逐漸融入到了新的雕塑教學體系之中,成為學院教學的一部分,并通過教學而傳承,也成為了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專業代代相傳的“雕塑基因”。
在線展覽內容展覽結合20世紀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術學院雕塑專業教學和創作的發展,通過相關館藏品的展示,嘗試剖析多種傳統在雕塑教學體系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并對于雕塑專業的這一歷史時期發展進行回顧。策展方表示,“鑒于館藏品和研究資料的局限,本次展覽還有很多不足,僅向觀眾呈現特定歷史時期下的作品創作面貌和一般史實,喚起觀者對于這段歷史的思考。另外,展覽籌劃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早期中國現代雕塑已經大量毀壞和遺失,使我們遺憾、惋惜,同時也促使我們思考雕塑藝術如何才能夠更有效的保存。”
增補館藏,填補研究空白
展覽分為三個板塊,個板塊是“法國雕塑經驗——留法學習的教師和他們的傳承”。
中國近代的雕塑專業主要是留學生引進的。從1934年,北平藝專創立雕塑專業到1950年中央美術學院成立,中央美術學院及其前身雕塑專業主要負責教員王靜遠、王臨乙、劉開渠、周輕鼎等皆是留法學習雕塑的學生。1950年之后,王臨乙、滑田友、劉開渠、曾竹韶、鄭可等有著法國學習經驗的教師與他們培養出的學生王丙召、司徒杰、傅天仇等,匯聚在中央美術學院,在教學中延續著法國學院中的雕塑傳統。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雕塑系舊影
右圖:1930年代,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雕塑專業教室(王臨乙存圖)
亨利·布沙爾培養的中國學生包括王臨乙、曾竹韶、滑田友第二個板塊是“蘇聯教學引進——留蘇學生與克林杜霍夫雕塑訓練班”。新中國初期,如何使雕塑教育走向正規化,完善中國的雕塑教學與創作體系?大膽地向蘇聯學習辦正規化高等藝術教育的系統經驗,成為了迫切要求。
在學習蘇聯方面,一方面,大量介紹蘇聯藝術并舉辦相關展覽,另一方面,在教學上,文化部“派出去”了錢紹武、董祖怡、曹春生、司徒兆光、王克慶五位留學生,這五個留學生歸國后都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請進來”了蘇里科夫美術學院的老師克林杜霍夫,舉辦雕塑訓練班。到六十年代初,蘇聯的系統教學經驗逐漸融入到了在雕塑系的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右圖:列賓美術學院雕塑系五年級教室 曹春生 圖
錢紹武 1953-1959年留蘇期間作品第三個板塊是“民族雕塑傳統在教學中的探索”。新中國成立之后,一個新的民族的誕生,需要建設相應民族文化去支持它。新的文藝環境,要求藝術“應該學習外國的長處,來整理中國的,創造出中國自己的、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東西。這樣道理才能講通,也不會喪失民族信心。”促使以西方為原型的雕塑專業教學關照自身傳統,挖掘民族基因。而雕塑家自身也有著發揚中國雕塑傳統的愿望。
“民族雕塑傳統在教學中的探索”在線展覽內容
“民族雕塑傳統在教學中的探索”在線展覽內容
民間雕塑研究班總結手稿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十幾年以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通過補充征集,增補收藏了王臨乙、滑田友、劉開渠、蘇暉等先生的關鍵作品,使得美術館的雕塑收藏的系統性得到加強。又通過美術館藏品普查和館藏精品大系的編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對于原有雕塑類館藏作品進行了有效的排查,挖掘、梳理出一些之前并未被大家熟知的重要雕塑作品,涉及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現代雕塑、民間雕塑、古代雕塑等序列收藏。從館藏精品陳列已有歷次選題來看,之前的館藏精品陳列,已經梳理過中央美術學院及其前身北平藝專的一些歷史,以及西畫、中國畫、版畫等專業的早期建設,而作為這一時期教學重要組成的雕塑專業,因為之前館藏品的缺乏,一直沒有開展過專題展示。
在線展覽內容展覽將展至9月30日,目前為線上展覽,線下展預計于9月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A展廳展出。(本文文圖資料來自中央美術學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