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作大型紫砂陶浮雕過程中,材料和觀念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并形成大型紫砂陶浮雕藝術的主要風格。我所談的大型紫砂陶浮雕藝術作品指的是規模較大,并且已經應用到室外大型建筑或獨立建設的藝術墻體之上,不僅擁有幾百到幾千平方米的面積,甚至還擁有幾百噸以上的重量,并且是用紫砂陶材料創作燒成的大型浮雕藝術品。它是具備建筑感和占有廣大空間的環境藝術,同時也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創作工程。比如坐落在深圳的《萬福壁》和《勝利大營救》等大型紫砂陶浮雕作品。
在大型紫砂浮雕創作中,原材料的特性被應用得淋漓盡致。雕塑本來就是材料的藝術,材料能決定其藝術作品的風格。20世紀英國雕塑大師亨利·摩爾曾講過:“每種材料有它的特定品質,每個雕刻的觀念,需要某種材料。我一直喜歡直接在雕刻材料上用刀,羅丹是用鑄的,米開朗基羅用鑿子。前者給雕刻材料加重量,后者從雕刻材料減重量。我天生是打石頭的好手,現在我是用手掌鑄雕刻的外型。”大師的論斷雖然表面上強調的是技法,但無可否認也是在說材料和觀念已經決定了他們的藝術風格。這也就說明了雕塑藝術本身的物質性,必須使用材料來表達思想意識。紫砂陶既是一種古老的材料,也是一種現代的材料,在創作中關鍵是從主觀上如何使用它并顯示它獨特的美,創造具有時代氣息和深邃文化內涵的現代風格的雕刻藝術作品才是最終目的。
紫砂陶材料決定雕刻藝術的創作風格,深刻地認識這種材料就能找到創作的方向,了解它所能承擔的空間表達的深度。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技術,已經能夠將其燒制成十幾厘米厚的實心紫砂陶磚,并且摸索到了最適合雕刻創作的時機是在泥坯磚未干透之前的一段時間。此外由于紫砂陶在使用時有很大局限性,特別是應用在大型浮雕或作為圓雕表面的裝飾時,都會顯露出縱深厚度不足的問題,不僅如此,這種材料還有另外一個缺點,那就是必須將泥坯有機地分成塊狀來使用,不能直接構成一個整體。因此怎樣將紫砂陶材料應用時的這些缺點轉化為優勢,成為創作前思考的一個新課題。
大型紫砂陶浮雕藝術風格的形成是由于觀念上的突破,傳統的紫砂陶只能制作成小件工藝品和實用器等,而且原材料開發稀少和貴重,觀念又保守,不曾大規模地應用于室外雕塑和建筑上。我努力改變了這種幾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觀念,將紫砂陶的實用范圍擴充到一個新的領域并探索出獨特的藝術語言。這一切均離不開在材料選用上多作文章,更離不開更新觀念,當我讀到雕塑家展望先生所寫的《觀念表達——作為當代藝術的基礎》一文時很受啟發。其中第二段是這樣論述的:“雕塑區別于其它畫種的特點,即是它的物質性。其實雕塑通過物質表達思想,才證明了雕塑存在的意義,它這種物質空間也不是靠所謂的虛擬空間,它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質品,如果有虛擬空間,也是指精神空間。這種物質也不是簡單的現成品,它很強調制作。這種制作常常被一般人看作是很古老的,是一種傳統的方式。但就像觀念攝影一樣,如果也給同樣的傳統制作一個新的詮釋,那恰恰是觀念與雕塑結合的關鍵點。”這一論段頗有新意,雖然他把物質材料與觀念都作為雕塑藝術創作的基礎來表述,但也不難從中領悟出另外一些道理。觀念雕塑是當代雕塑藝術創作更高的層次,而雕塑觀念是雕塑創作的重要基礎。我在大型紫砂陶浮雕創作過程中,依賴新的藝術觀念,重新審視了傳統之后,孕育出了大型紫砂陶浮雕的創作手法,從而對傳統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形成了又一個課題。傳統與現代并不矛盾,在大型紫砂浮雕創作過程中,傳統的因素并未被拋棄,現代觀念的滲透給古老的紫砂藝術注入了生機,產生了多種形式,并拓展了縱深的空間。經過十年時間的檢驗,大型紫砂陶浮雕在室外應用是成功的,這說明了要創造一種新的模式,首先就是在觀念上突破。紫砂陶藝術品從室內小巧細雅的博古茶桌上,一躍走向了寬闊而空曠的大型廣場和高聳的大型建筑上,成為環境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將其實用的范圍轉變到一個新的領域,而且豐富了當代浮雕藝術的語言,為古老的紫砂藝術又找到了一條新路。由于材料自身的魅力和傳統觀念的更新推動了現代大型紫砂陶浮雕藝術形式的多樣化,因而也就更加具有了時代感和區別于其它陶制藝術品的特色。
在大型紫砂陶浮雕的創作過程中,制作工藝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由于觀念更新,原有的技術無法滿足具體的需求,特別是怎樣才能夠讓每一塊幾十斤重、十多厘米厚的單體紫砂磚在熊熊烈火的燃燒下不變形、不炸裂而且色彩飽滿、外形又完好無損地燒制成功。這是一系列非常復雜的工藝制作和雕刻藝術創作相結合的問題。
在配制原料時首先要考慮如何解決坯與磚變形這個難題。經過無數次試驗后,才了解到紫砂陶原料的組成結構是其主要的根源。大家都知道一個常識,就是陶在制作過程中有兩次收縮,一是干燥時有一次排水收縮,二是燒成時高溫氧化過程中也有一次收縮,這兩次收縮過程都十分重要,需加倍地謹慎,不然的話燒制出來的紫砂陶就成了次品。這其中有的是因為在干燥過程中泥坯磚開裂,有的是在燒成過程中產生的開裂或爆炸,這兩個過程都決定了能否燒制出完美的紫砂陶制品。其次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紫砂陶泥坯磚的制作過程。這個過程可以講是致命的,必須用心制作,因為每一塊紫砂泥坯磚都是靠人工打制出來的。如果粗心制作或磚體內部因打制時用力不均留下空氣,或搬運時手法不對等原因,都會造成磚體內部結構嚴重損傷。不僅如此,在燒制前這些問題還是無法發現的,一旦入窯,再經過高溫燒成,就必然會先開裂再變形,最終成為次品,其損失也無法彌補。其三,干燥的過程仍舊是很重要的,一塊十幾厘米厚的泥坯磚在自然空氣條件下,幾乎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干燥,按照要求必須進入烘干房烘干。因為空氣中含有水份,而含水份的磚是不能直接放入窯爐內燒成的。因窯內溫度在短時間內急劇升高,而泥坯磚內部含有的水份來不及排出,就會造成冷熱不均,產生爆炸,致使泥坯磚還未進入燒成帶就徹底損壞。其四,是在燒成時間上進行科學和嚴格的控制。在燒制過程中窯爐內共分五個溫度帶,即預熱帶、升溫帶、燒成帶、降溫帶、冷卻帶。這些溫度帶都非常重要,只有準確地掌握了時間和溫度的標準,才能夠順利地完成燒制,特別燒成帶,是決定燒制出來的紫砂磚色彩深淺和凝結程度的關鍵地帶。倘若時間燒長了,溫度相應就會過高,紫砂陶磚因收縮過大會變得很小,其色彩也會變得黑暗無神;倘若時間燒短了,溫度必然不夠,也使紫砂陶磚燒不熟,更無精神,因收縮變小體積達不到要求標準,且結構凝結松散,其色彩也變得又淡又寡,缺乏應有的內在美感。只有相應的時間,配合應的溫度,燒成出來的紫砂陶浮雕,才能夠“形神兼備”。其五,在安裝大型紫砂陶浮雕時,由于其重量和面積都較大而必須分成若干個幾十平方厘米大小的版塊,因此就產生了版塊相互之間的接縫問題,這是目前陶制品所無法解決的大難題,也是因為材料性質而存在的固有的缺憾。而我則充分利用了這一缺點,將其轉化為一種新的觀念,構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在制作紫砂泥磚時大小相同,但厚薄不一,組合拼排形式多種多樣,由于光與影的作用,紫砂陶浮雕自然就產生了一種神秘的感覺:高低錯落,凹凸有致,既統一又豐富,經過雕刻后產生多種肌理和節奏,并富現代美感,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語言——殘缺美。
由于火的作用,紫砂陶磚在燒成時因溫度和時間的原因而形成了千變萬化的紫色。當成千上萬塊紫砂陶磚有序地拼排在一起時,展現出磅礴的氣勢并在光線作用下產生流動的感覺,同時也凝固了一股內在的精神力量。這就是大型紫砂陶浮雕給人心靈的震撼和沖擊。
大型紫砂陶浮雕,在室外建筑和廣場上應用后顯示出來的完美效果和新奇感覺是其成功的重要標志。在創作大型紫砂陶浮雕過程中,除牢牢掌握其材料的性能外,更重要的是在創作觀念上不斷更新,不僅要尋求高水準的制作工藝,探索出最適合于表現內容的新的藝術形式,而且還要充分體現紫砂陶文化的內涵和氣韻,創造出其獨特的風格。紫砂陶磚經過1160℃高溫燒制后會變得很堅硬,可以經得起風雨歲月的侵蝕而永不變色,永不風化。
在原料配制時,加進“骨料”(紫砂陶原料結構組成之一)之后,就解決了干燥和燒成時的主要問題——變形,同時也減少了收縮系數,降低了燒成溫度。另外,增加磚體厚度、規范了磚的尺寸都為雕刻泥坯增加了一定的空間。在泥磚拼排形式上追求變化,應用現代藝術語言進行雕刻創作,無需再翻制模具,完全保留了雕塑家原汁原味的雕刻技法和表現風格,充分展示著雕塑家在創作過程中面對材料和內容時所碰撞出的靈感與火花以及表達的思想、釋放的情緒和抒發的感情等。紫砂陶浮雕在經過火的洗禮和高溫的熔煉后,顯示出了古老、粗獷、濃重、豪放的力與美,透著直率與靈氣,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