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繪畫和雕塑,在我們生活中還是非常常見的,比如廣場上,城市中,甚至學校,私人住宅,都會有自己的繪畫和雕塑,它涉及在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地方。最近,街道上非常流行的三維立體畫,讓人看著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應該是繪畫界的一個新的進步。繪畫和雕塑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效果是不相同的,那么,它們的主要區別是什么呢?
繪畫,是一種在二維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臨摹自然的藝術,在中世紀的歐洲,常把繪畫稱作“猴子的藝術”,因為如同猴子喜歡模仿人類活動一樣,繪畫也是模仿場景。在20世紀以前,繪畫模仿的非常真實,而且技術高超,但進入20世紀,隨著攝影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繪畫開始轉向表現畫家主觀自我的方向。它是一個捕捉,記錄及表現不同創意目的的形式,它的參與者的數量同樣的為數眾多。看到一幅畫時,鑒賞家有時已經說不清楚畫的是什么,但一定能說出是誰畫的,因為每個畫家都發展了自己的不同的獨特的風格,也有不同的價值。以繪畫的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可將它分為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水粉畫等主要畫種,也可以按技法的工細與粗放等,將它再分為不同的種類。繪畫是以色彩,線條,形狀作為藝術的傳達媒介,在二維的平面上,感性具體地展現廣闊的社會生活圖景。繪畫藝術一方面偏重客觀,偏重對于對象的客觀再現;一方面又突出了藝術家的主題表現,這兩者使繪畫更為個性化了。
雕塑是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藝術,為美化城市或用于紀念意義而雕刻捏造,具有一定的寓意,象征或者形象的觀賞物和紀念物。它使用各種的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雕塑有三種基本形式:圓雕,浮雕和透雕,也可分為很多種類,比如按使用材料可分為木雕,石雕,牙雕,骨雕,圓雕,浮雕,透雕,泥塑,面塑,陶瓷雕塑,石膏像等。雕塑在西方古代時期的很長時間里,主要是為圖騰,魔法和宗教服務的。神廟,大洋洲中的巨大石像等都是的例子。隨著時間的流逝,雕塑在其中不斷的進步,逐漸形成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雕塑。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時期,是文化藝術的一次再生,也是雕塑藝術的一次再生,“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米開朗基羅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
繪畫和雕塑都是屬于造型藝術,基本特征都是造型性,是藝術的兩種表現手法。簡單的說,繪畫是我們在空白的紙上一點點描繪出來,做加法,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而雕塑是把一整塊東西一點點去掉,做減法,比如《大衛》《宙斯》等。繪畫是在二維的空間中去虛擬三維空間的假象,而雕塑則是直接真實的在有深度的空間中去駕馭形象。當然,繪畫和雕塑是有著基本的相同點的,它們都是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顏料,紙張,泥石,木材等),通過塑造靜態的視覺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當中表達藝術家的思想情感。
繪畫的取材范圍極其廣泛,表現的內容也極為豐富,人物以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自然界的飛禽走獸,林木花鳥等,即人的社會生活內容和額人化的自然界,在繪畫藝術中都可以得到遠比雕塑要更為直接和具體的反映。雕塑因為它運用物質材料在三維空間中的實體造型來反映社會生活與表現主題審美情感的特殊性,所以它一般不會融入豐富意蘊的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做較為直接的描繪。特別是在肖像雕塑中,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復雜關系,往往只能間接的或曲折的體現于構成關系之一方的動作,姿態,神情上,而人物活動的關系“場”則不可能直接呈現出來。所以雕塑沒有繪畫在審美的意象上更為好的表現出藝術效果,引起觀賞者如臨其境的感受。從審美精神層面來看,繪畫具有特殊性,個性,現實性,偏向精神內在的方向,而雕塑則偏向普遍性,概括性,理想性。雕塑藝術是人類追求具有更高的功利性的形體美和更純粹的形體語言,他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它力圖表達更廣大,更深刻的社會文化內容。審美創造上更注重自由和奔放的精神力量。
遠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已在生活中孕育了繪畫的胚胎,從已由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期所產生的彩陶藝術所描繪的魚紋、人面紋及花葉紋等裝飾圖形,至明清時期的文人繪畫,我們會發現從原始社會的圖形符號一直到封建社會晚期的各類繪畫藝術,總有一些永恒的主題,而在這些主題之中,“形”的表現往往是中國歷史藝術家借以傳情達意的一種外在形式,也就是古代畫論所說的“以形傳神”、“借物詠志”。中國畫藝術家在表現某一種自然物象時,更多地是注重與“形”所蘊涵地精神意義,而不是對自然物象作物理形態的外形模寫。正因如此,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在自然物象的描繪中往往融入了更多的“理性”色彩,將自然物象之形抽象為一種圖式化的符號語言。當然,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也是緊密相關的,在人類還處于舊石器時代時,就出現了原始石雕,骨雕等。傳統的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通過雕塑的空間形象來反映現實,因而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在現代藝術中出現了反傳統的思維雕塑,五維雕塑,聲光雕塑,動態雕塑和軟雕塑等。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二集 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中說過:“凡是繪畫,或者雕塑應該崇敬的人物時,一般是以大于常人為原則的。”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局限于自己想要的,應該是超現實,人類自然的想法。在繪畫和雕塑的草圖中,我們應該尋找意外的形式語言,把它的價值體現在繪畫和雕塑中,不是為了圖解文學主題,而是解決視覺表現的問題。繪畫和雕塑的主題所需要的不是倫理意義或詩的意義,而是美學的意義。比如在雕塑創作中,創作草圖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它記錄了一件作品的美德最初含義。
其實說到雕塑,就不能不提到羅丹,他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羅丹堅信“藝術及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豐富的情感。羅丹的水彩畫也是非常出色的,歡悅的沖動與無法抑郁的痛苦充分表現在他的作品中
總之,繪畫與雕塑在發展與形成中是相互聯系,依存的,它們既有相同之處,同時又各自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它們是二維與三維空間中不同的藝術表現。